作为位列全球经济总规模第二的中国,今年首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可谓众所瞩目。市场已对欧美经济的恶化做出反应,如果中国给出一个糟糕答案,势必严重冲击投资者信心。笔者认为,国家统计局昨日给出的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
初步核算,上季国内生产总值(GDP)20.650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万亿元,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万亿元,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万亿元,降5.2%。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首次GDP增长数据为负。
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加值下降是确定的,但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和6.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0.1%和0.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零售业和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9.3%、60.6%和62.9%。充分表明中国经济的韧性有所增强。电商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较大,说明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而高技术产业展示了更强的生机。尽管如此,消费仍然明显收缩,投资大幅下降。
广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下降,上季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这个就业统计数据可能未能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失业数据有可能低估。有很多国内企业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处于严重不饱和运转状态,一部分员工无薪休假,这部分人目前不在失业统计口径之内。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扭转这种停工局面,这部分实际未工作的人会变成失业人员。另外内地今年还将有七、八百万高校毕业生也需要就业。各地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和某些受损严重行业的重点企业,以免出现大规模失业的冲击。
通胀数据处于高位,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9%。特别是猪肉价格涨幅过大,受到疫情影响,在需求端萎缩之后,会出现供给端萎缩,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仍有很大可能继续推高通胀水平。而一季度内地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略有缩小,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恢复消费。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向市民发放消费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政府应考虑必要时向特定人群发放现金,以防止出现通胀和消费紧缩形成恶性循环。
吁央行收购企业贷款
中国央行在春节后就积极为证券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有效避免股、债市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目前央行救市阶段已结束,但是一些资金仍滞留于市场之中,导致降息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较难体现出来。一季度企业发行了大量信用债,目前最需要融资支持的仍是中小企业。整体上看,市场流动性较好,未来需进一步疏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和支持大型基建项目建设。
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仍很大。LPR(贷款基础利率)上个月本应该下调5个基点,下周有可能连同本月降息一起实施,预计下调幅度会比较大。一季度内地百城房价统计显示大部分城市涨幅为零或小幅上涨,表明“房住不炒”政策控制得当,虽然房地产投资减少,但是不一定有必要下调5年期LPR价格,因为这种幅度的下调,信号意义比实际作用要大。
从美联储采用的这些类QE(量化宽松)做法来看,中国央行还从未采取过相关措施,因而这类工具还有很大的使用空间。目前央行其他调控工具充足,暂时可能不会采用这类做法。笔者一直建议央行考虑收购一些商业银行发放的中小企贷款,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笔者认为经济处于下行期,降准降息后续将根据宏观经济情况推出。基于3月份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笔者认为在全面实现复工复产之后,应该会有更好的数据表现。欧美疫情控制在4月份可能进入平台期,在二季度有可能处于稳定受控状态,而中国经济恢复较快,目前有近九成企业复工复产,按照常规测算,二季度GDP增长可能恢复到5%以上,相对一季度负增长来说,预计将实现V形反弹。
作者:郑 磊,国际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