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披着外国名字的中国品牌,从未像今天这样遭受质疑。
在发生“旗袍娃娃媚日”风波之后,名创优品的官博更新停在8月9日的那则声明后,徒留评论区的一万五千条质疑。
风波还在持续扩散,有评论认为名创优品的“伪日系”危机值得所有“假洋品牌”警惕。
言至于此,风雨欲来。在滚滚历史大潮之下,“假洋品牌”的翻车并不意外,就像如今又改头换面拥抱“国潮”。
如果说以前是挂羊头卖狗肉,现在似乎又变成挂狗头卖羊肉,这样的“国潮”,又能称得上几分真·国潮?
在万物皆可“国潮”的年代,这可能是消费者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曾经为“假洋品牌”买单,如今为“假国潮”付费。
名创优品,入戏太深
回头去看,名创优品的日系风,离不开创始人叶国富的骚操作。
目前流传的说法是,2013年叶国富到日本旅游,发现日本当地的“十元店”无论是商品质量还是装修、店铺定位,都要先进许多。回国后,叶国富第三次创业,找到了日本青年设计师三宅顺也,一起创办了“名创优品”,主打日系风。
日本十元店、日本设计师、日系风,用同为“日系风”的元气森林说的话就是,“我们主打日系品牌,是因为年轻人的偏好在那里,年轻人喜欢B站、二次元、日系文化”。
另一边,中国已经成为了著名日本综合零售品牌无印良品的最大海外市场——2008年时,它在中国大陆仅有5家门店,却在五年后拓展到了100家。2013年,无印良品在一年间开了35家门店,仅在12月就开了12家。
叶国富有过做“十元店”的经历。
2004年,已经在销售行业浸润多年的叶国富,选择瞄准当时的年轻女性,开起了主要经营低端女性饰品的十元店。这家后来改名“哎呀呀”的连锁十元店,几年间开到了将近3000多家门店,每年营收10亿元,还请到了当时红极一时的S.H.E做代言人。
最疯狂的时候,“哎呀呀”一天能签约35个加盟商,光靠加盟费,叶国富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只是电商大潮降临,加盟模式问题重重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哎呀呀”,只能举步维艰。
叶国富只好讲了一个新故事。
这才有了去日本的那次旅游,有了名创优品——招牌模仿优衣库,logo上写着大多数中国人不认识的日文;模式模仿日本大创和无印良品,装修也是“日式极简风”,店铺内是随处可见的日文元素。
这个故事讲得很成功。2013年只有27家门店的名创优品,五年后开到了3500家门店,年均开店700多家。2020年,名创优品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当天市值达到了近70亿美元,叶国富个人身家超300亿元。
只是春风得意的叶国富,已然入戏太深,仿佛忘了自己是个湖北人。
根据媒体报道和公开图片显示,名创优品公司在与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外合作方签约时,现场悬挂的为日本国旗,叶国富也到场参与合影。
2019年,日经中文网的一篇报道就指出,名创优品是一家中资企业,却在官方主页显示,总部位于东京银座,在南美地区的宣传中,也更多地把自己描述为一家日本品牌。
这一次的“旗袍娃娃”事件,名创优品中国官方的致歉声明中,强调了自己是“一家全球化发展的中国零售企业”,另一边,西班牙官方的ig却在声明中删去了这一点。
国内,名创优品悄悄把logo改回了中文;国外,名创优品却还在坚持打日系牌。一个品牌两种表述是算是给名创优品玩明白了。
为何内外有别,或许答案藏在名创优品的财报中。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名创优品已经在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出了超过5000家门店。其中,国内覆盖了330个城市,门店3100多家;海外有1900家名创优品门店。
截至2021年底,名创优品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占比已达到24.7%。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海外市场的增速也优于国内。按照GMV口径,去年四季度名创优品海外市场总体已恢复至疫情前同期80%的水平,美国、欧洲分别已恢复至疫情前的140%、160%。
而在亚洲,这个数字是70%。
《中外企业家》曾经刊登过这样一则报道:在美国国际博览会上,一款KTS公司生产的锂电池大受关注。武汉力兴电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有些尴尬,因为这款产品正是自家生产的,但为了打入海外市场标上了海外公司的牌子,所以他不能当场“认亲”。
此情此景,只能说叶国富是骑虎难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要怪,就怪互联网太发达吧。
走了假洋品牌,来了假国潮
靠披上“假洋品牌”的皮赚钱的,当然不止名创优品。
在这方面,它只是个弟弟。
“假洋品牌”之风起源于家居行业,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马可波罗瓷砖和蒙娜丽莎瓷砖就已经率先走在了时代前列。套用蒙娜丽莎瓷砖董事张旗康的话就是,“一个好的名字等于品牌成功了一半。”
事实也确实如此。改名之后的蒙娜丽莎,在海外迅速获得大量订单。不到两个月,阿联酋的订单就翻了好几倍,沙特阿拉伯更是在2000年实现了5000万元以上的营收。国内市场,蒙娜丽莎在北京一年时间创造的业绩就超越了“樵东”品牌过去5年的总额。
自此之后,广为人知的慕思床垫,与真·乔丹打了多年官司的乔丹体育,奶粉界的施恩、合生元,满大街的华伦天奴......,一大堆品牌都想方设法地披上了洋品牌的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满大街的日系风、英伦风、西部牛仔风,只有周杰伦唱的是中国风。
但如果我们把目光看回当年,或许一切会不太出奇。
2008年,“山寨”成为这一年度的网络热词之一,这个词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在此之前的20多年里,“山寨”手机、“山寨”服装、“山寨”食品可谓层出不穷。
也是在这一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一大批国产品牌纷纷被检出“三聚氰胺”。而事件得以揭露,竟然还是靠三鹿的最大海外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公司的反映。
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彼时的国货,往往就等同于低质、廉价。
直到十年之后的2018,“国潮”出现。
所谓“国潮”,最早是“中国潮牌”的意思,原本特指中国本土诞生的街头潮流品牌。这一节点事件,是“中国李宁”在纽约和巴黎的两场时装秀的出彩表现。
但在此之后,国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领域,只要是本土品牌、融合中国元素,都可以插上一脚。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宫夜宴》是国潮,故宫文创是国潮,马应龙、老干妈是国潮,茶颜悦色也是国潮。
用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的话来说就是,“‘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
正如十年之前,一堆本土品牌通过披上洋品牌的皮实现了弯道超车。
十年之后,也有不少品牌想来分一杯国潮的羹。
人傻,钱多,速来
曾经的“假洋品牌”们,想的是靠“国潮”打一盘翻身仗。
比如美特斯邦威,严格来说,这是一个有点“洋味”的品牌。按照创始人的说法,品牌名称源自想有点洋气的“美特斯”和儿子“邦威”的名字。
美特斯曾经随着周杰伦的广告火遍全国,市值一度接近千亿,是中国“休闲服饰第一股”,创始人也曾是中国服装业的首富。
但随着优衣库、H&M等国际快时尚品牌的步步紧逼,美特斯邦威的门店数量从巅峰时的5220家,到2021年仅剩1600家,股价也从高位开启每股10元以下的探底过程。
于是在2020年,美特斯邦威推出了国粹京剧系列、中华博物馆系列等新品,试图搭上国潮的东风,重塑形象。
但一开始,美特斯邦威就已经陷入了抄袭、蹭热度的指责之中——20年上半年推出的“中华美邦”国潮系列产品,其中一款“中华有为”的卫衣,被质疑蹭了“华为“的热度,抄了中国李宁的设计。
在美特斯邦威的官方网店,卖得最好的国潮新品也只有100+的销量,比店内的史迪仔联名款销量还要低。
到上个月,美特斯邦威被曝大范围拖欠工资的事,则是冲上了微博热搜。
国潮,没能救得了美特斯邦威。
另一边,元气森林尝试做中国可乐,奈雪的虎年限定新品则是加入了非遗的元素,曾经的“假洋品牌”们都在努力拥抱国潮。
消费者们,也不知会不会因此忘掉那些黑历史。
更多的品牌,则纯粹是来蹭个热度。
从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中选几个动物、植物、人物,加上一点年画风的配色,就可以打出“国潮”的噱头,何乐而不为?
于是乎,纸巾、指甲刀、手机壳乃至润滑油......都在包装上放上一幅“国潮”的画;电饭煲、炒锅,轻轻改个造型,也能叫“国潮”;甚至连马桶,干脆装都不装了,直接在标签上打了“国潮”两个字。
毕竟热度易蹭,钱也好赚。
有句话叫“以前没钱买李宁,现在没钱买李宁”。
前者说的李宁几十块的衣服、一两百的鞋,后者说的是动辄一双鞋就要数百上千的中国李宁。
国潮嘛,讲究的就是一个价格自信。
更何况,你不买我不买,买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新一线城市Z世代青年消费趋势报告》就写到,43%受访的95后更偏爱国潮联名。
调研数据就显示,有62.5% 的用户因为喜欢购买国潮、国货产品,想了解国货之光而观看国潮内容。
总而言之,只要打上“国潮”的标签,价格和销量就能蹭蹭蹭往上涨。
我们希望国货崛起是真的,只是如今的国潮,跟曾经的假洋品牌又有多少区别呢?
参考资料:
1.金融界《名创优品签约仪式屡挂日本国旗 创始人叶富国等高管均参与合影》
2.有数DataVision《日系名创优品,中式韭菜镰刀》
3.快刀财经《大量拖欠薪资,三年亏损21亿:风暴中的美特斯邦威,或成“时代的眼泪”?》
4.壹览商业《国货崛起的背后,是媒介、消费与文化的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