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财报披露结束,光伏组件龙头的“成绩单”陆续出炉,整体看行业前四格局稳定,但排位有所变化。
曾连续四年(2016-2019年)全球出货第一的晶科能源(688223),在今年一季度重回榜首位置。
连续两年(2020-2021年)排名第一的隆基股份(601012)在今年一季度跌落至第四位。天合光能(688599)和晶澳科技(002459)则分居第二和第三位。
组件被认为是光伏主产业链中集中度最高的环节,由于最接近终端电站,历年来每次出货量“刀光剑影”背后,都反应出终端需求在降本增效主旋律下,更严苛的迭代升级。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在经历硅片尺寸加大带来的发电功率提升后,电池效率重回行业主赛道,头部玩家想要保持优势,需要更快抢滩高效组件市场。
据各家财报和业绩交流会信息,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组件出货8.03GW,同比增长56.7%;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8GW,与晶科能源竞争胶着;晶澳科技出货6.6GW,其次是隆基股份,出货量6.44GW,跌至第四。
隆基股份此次排名跌落,被认为是与成本压力下谨慎接单,以及出口受阻有关。
在业绩说明会中,公司负责人曾表示,硅料价格没有出现预期的下降,因此签单出货还是比较谨慎的,主动放弃掉印度等订单。此外,出口方面,受反规避政策影响,暂时无法向美国大规模出货。
不过,在全年预期出货目标上,隆基股份依然高于同行,公司预计2022年度组件出货量目标50GW-60GW(含自用);同期,天合光能2022年度组件出货量目标43GW(含自用),晶澳科技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为35-40GW,晶科能源全年预计总出货量(包含组件、电池片和硅片)在35GW至40GW之间。
另外,从业绩表现看,一季度光伏产业链“淡季不淡”在头部组件厂均有验证,营收和净利润均取得正增长,隆基股份实现净利润26.64亿元,居第一,但同比增速仅6.46%;同期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净利润分别为5.43亿元、7.5亿元4.01亿元,增速分别为135.97%、378.27%和66.39%。
一位行业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上游硅料端的成本压力仍然存在,对组件厂的毛利形成冲击。不过,目前组件价格区间已经临近单瓦2元,说明成本压力也在向终端下游传导。随着上游材料价格回落,组件厂的盈利水平进一步修复,届时出货量之争可能会更加激烈。
链接:
光伏组件将提前进入“退役期” 2050年将达2000万吨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 IRENA预测,从2025年起,我国将开始产生大批量的退役光伏组件,2030年废弃光伏组件将达到150万吨左右,2050年将达到2000万吨。
我国光伏发电装机2011年第一次达到GW级规模、以组件寿命20年计算,将在2031年产生大量报废组件,但组件大规模‘退役期’可能大幅提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助理秘书长、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新能源产业研究室主任江华表示,由于我国早期建设的光伏电站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可能达不到退役期就会提前被淘汰,而早期有补贴的电站因为投资收益率高,也可能提前更换高功率组件而产生淘汰组件。
多位专家表示,光伏组件报废之后不进行回收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以往通过掩埋、焚烧等方式处理废弃组件时,组件中的铅、锡、镉等金属具有较高浸出毒性,将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江华介绍,全球多个国家对于废弃光伏组件回收都有相关的部署和研究。其中,欧盟成立了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PV Cycle,按企业市场份额收取会费,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与集中处理。
目前,我国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废弃光伏组件回收面临政策法规不完善、回收成本高昂、废弃组件处理企业鱼龙混杂等难题,没有形成与光伏组件退役相匹配的回收、处置产业规模。专家呼吁,尽快完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1+N”政策体系,建立专门的废弃光伏组件回收机构,建立废弃光伏组件回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