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多数机构把2022年经济增速界定于5-5.5%的区间之内。
两会前,因为考虑到全年经济的变数较多,一些人也预期本届会议可能不会再设定全年经济增速的目标值。然而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是把全年经济增速确定为“5.5%左右”,这显然是此前多数机构预测区间的上限。
制定这样一个现在看似偏高的经济目标,并不符合以往的谨慎做法,比如去年年初市场就普遍认为2021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过8%,但政府给出的目标值仅仅是“6%以上”。那么,是因为“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吗?显然不全是。
我们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里还有一段这样的表述:“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于是这个5.5%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和激励意味。稳就业、保民生和防风险,哪一条都是必须要努力为之的,也是前期一直强调的“六稳”和“六保”的核心要义。今年的5.5%,也是为明年的经济形势打基础,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一环。如此“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当然需要“主动作为”和“付出艰苦努力”。所以,5.5%就是一个不是命令的命令,可以更好地激励各相关部门认真做好“稳增长”工作。
接下来就是5.5%能否实现的问题。通读整个工作报告的形势分析和政策要求,个人审慎认为:全年实现5.5%的增长目标,难度不大。当然,这也包括其他经济预测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等。
信心来自于政策的合理安排,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被置于稳增长的优先地位,而且考虑地方财政问题而特别强调了中央财政的支持。这是非常实事求是并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政策选择。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虽然比去年有所下调,但财政收入会继续增长等,支出规模将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今年安排中央本级支出增长3.9%,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另外,今年还计划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同时,政府会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第二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会积极配合。国务院要求:“要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和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一系列的详尽安排。这些政策一旦落实到位,一定会明显改善当前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全年的稳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强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调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同时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第四,报告指出要继续扩大开放、多措并举稳外贸、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工作,为把握今年的外需增长机遇指明了方向、做足了准备。
第五、通过大力促进内循环和提升国内消费潜力,为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长远的可靠动力。报告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报告还对此进行了一些详细的论述和工作安排。
第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为此,报告就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和如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及重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做了特别说明,为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指导意见,也为全年及后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第七、深度改革与政府管理创新为稳增长提供制度性支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强调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指出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关于政府改革与行政创新方面,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报告还提出:“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坚决纠治任性用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坚决严肃处理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的严重失职失责问题。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防止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持续为基层减负。健全激励和保护机制,支持广大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全国上下毕力同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创造新的发展业绩。”
第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全年经济增长明确方向、增强动力。特别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等六个方面。这无疑会为广大居民减轻生活负担、增加消费潜力和经济活力。
第九、在要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强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同时,强调必须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提到了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既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又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等。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多管齐下、万众一心,全年5.5%的增长任务应该有基本保障。
最后,我们再简单谈谈房地产行业、境外潜在风险冲击以及国内外疫情的影响等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全年稳增长的三大潜在威胁。
关于房地产,我们已经看到,过去对房地产收缩偏快和政策偏紧的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并正在改观,最近银保监会郭主席的讲话也传达了这一精神。因此,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景气过快下行的趋势将在今年得以趋缓,一些主要开发商的资金困境以及购房人的贷款难问题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房地产应该不再成为全年经济的心腹大患。乐观估计,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楼市销售甚至可能会有所回升。不过这种回升幅度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应该是有限的,同时,大量三四五线城市房地产可能会仍然低迷不振,但继续下滑的空间也不大。这都为全年经济增长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基础。
全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抗疫政策逐步退出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外溢等。然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没有因为疫情而采取过于放纵的政策刺激,也没有国际上高居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同时,由于未雨绸缪地提前采取了一系列系统风险防范工作,这几年中国楼市和股市等资产市场估值均居于相对合理的水平。同时国内具有一定定价权的资源商品价格涨势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这方面,发改委的工作可以说功不可没。甚至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简直就“提前卧倒”了,这显然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这样的一种情势之下,我们认为,年内境外政策收缩以及潜在的市场巨震对我国经济与市场的影响将十分有限,或者说相对于外围市场的长期调整压力,我们很可能只是遭遇短暂的冲击,而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出现太大改变。
最后是关于疫情的影响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动态清零政策对不少地区的经济增长构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地方财政及有关企业不堪重负。对此,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我们预计,虽然今年还不可能完全消除疫情的影响,但是随着疫情危害性的下降,春夏之交有可能迎来的疫情好转以及防控政策的变化,将为后续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提供积极贡献。
以上三方面,也是对今年全年我国可以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补充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