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作为一款健身产品,起家于社区,延伸为内容平台,变现于电商,看似完整的变现产业链,但细究每个环节,却发现KEEP的根基并不牢固。在社区,Keep面临的是用户黏性的下滑;在内容平台,有当红炸子鸡小红书拓展优质内容版图;在电商,除了综合性的电商平台是其竞争对手外,其贴牌产品更是需要面对专业的健身品牌和食品品牌竞争。而当下的Keep无论成为谁似乎都是危险的。
2月25日,Keep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在6个月前的递表失效后,这家中国第一健身平台重整旗鼓,再度冲击IPO。
成立8年,融资9轮的keep成为众人羡煞的独角兽。尤其是在F轮,软银愿景基金,高瓴等机构更是以130亿的估值进入,意图在上市前夕分一杯羹。
然而在商业模式上至今仍为找到自己“主场”的keep在急于上市的情况下能否获得二级及市场投资者的认可还有待商榷。
用亏损“堆出来”的高月活
疫情后,线上健身迎来一波爆发增长,keep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招股书。
2020年,Keep营收录得11亿元,同比增长66.9%。2021年前3个季度,公司营收11.6亿元,同比增长41.3%。虽然较上年明显放缓,但仍维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速。
在流量稀缺的今天,keep的用户增长也颇为强劲。2020年及2021年分别为2970万和3440万,其中,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一度达到4175万。
商业模式上,公司营收主要来源是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等。目前Keep的收入过半来自于自有品牌产品,包括手环、智能单车、智能秤、运动配套产品等,在2021年前三季度,该块收入录得6.4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
从趋势来看,来自产品销售的营收占比正在下降,更“轻”的订阅及在线付费内容的营收占比显著上升。2020年,会员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的同比增长超过1倍;2021年前三季度,该块业务录得营收3.8亿元,同比增速超50%,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2.8%,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提升了10个百分点。
虽然在宅经济红利的推动下,Keep近两年活跃用户与营收增长明显,但其仍处于亏损扩大状态,想要“留存战果”略显艰难。
2021年前9个月,Keep净亏损高达24.6亿,较去年同期增长68.5%,而当期营收仅有不到12亿元。在刨除公允价值等后,经调整净亏损仍有6.9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55万元扩大数十倍。
巨亏或主要由于营销费用的激增。2021年前三个季度,keep的“销售及营销开支”高达8.18亿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342%,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增加至70.6%。而keep在招股书中称其为“2021年的战略性决定”。
F轮估值130亿,
Keep上市能否让机构投资者满载而归
“Keep不是做的最早的,也不是做得最好的。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生在了好时候,团队基本没缺过钱。”有投资人这样表示。
在互联网创投最火热的2014年底,Keep正式成立。团队集结于10月份,凭借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以及当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春风,成立第二个月便拿到了来自泽厚资本的300万元天使轮融资,这时候app甚至都没上线。
2015年2月,也就是四个月后,keep正式登陆App Store,此后蝉联 App Store 健康健美榜榜首数日。由于在细分赛道占据了天然导流入口,上线九个月,用户便超千万,完成了原始流量积累。并迅速完成了500 万美金A轮融资与1000 万美金B轮融资。
很快,keep迎来了创业历程中最大贵人——苹果。2016年,keep被 App Store评选为上年度精选应用,并被预装到大中华区苹果零售店,实际获得了更大且更直接的流量支持。2017年3月,苹果CEO库克亲自造访作为app store优秀应用代表的keep。
2017年8月,Keep宣布成为国内首个用户数破亿的运动应用APP,此时距离keep团队成立还不到三年。期间,获得了大量曝光的keep也吸引了更多资本关注。
2016年至2020年,keep又接连获得了5轮融资,腾讯、高瓴、软银、高盛、时代资本等更多顶级玩家在此时入场,并且大多数都是轮轮跟投,不断加码。
keep公开披露的最新一轮是于2021年1月公布的3.6亿美元F轮融资,这也是迄今为止业内最大一笔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等跟投,GGV、腾讯、五源、时代资本以及BAI等老股东继续追加。
成立8年来,keep共完成9轮融资。其中,腾讯从2016年C+轮起持续参与了4轮融资,五源资本也是连投4轮,GGV参与了5轮,BAI(贝塔斯曼投资基金)则是从A轮起6次加注。
不过,招股书显示,创始人兼CEO王宁仍是单一最大股东,且拥有近8成投票权。其分别通过Persistent Courage 持股16.71%、拥有69.53%的投票权,通过Lightmap持股1.90%、拥有7.89%的投票权;合计持股18.61%,拥有77.42%的投票权。
外部投资者方面,目前持股最多的是GGV,持股占比16.14%,拥有4.48%投票权;其次是软银,持股占比10.39%;其余投资者共占50.25%股份。
若以F轮投后估值130亿元计算,keep上市后,这位年仅31岁的创始人,身价有望暴涨24亿。然而,对于已累计投入近6.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0亿元)的机构投资者们而言,倘若keep在上市后未能超过130亿元的F轮估值,也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将是亏损的。
Keep会成为谁?
展望Keep的未来,这家拟上市独角兽可能向几个方向演变:第一种是社交平台,第二种是电商,第三种是内容平台。而这三条,似乎都已是举步维艰的红海之路。
社交与社区功能,是keep最初的故事。
创始人王宁多次以“社区”形容keep,表示出于个人减肥经历,运动激励制度的缺乏,和汇聚相同爱好者渠道的需求,想推出keep这样一个社区,解决人们对于运动的困惑。
早在2017年,苹果CEO库克造访keep时,王宁便这样形容keep:“keep有社交功能,用户能约到很 hot 的人(见面)。”“用户之间也能产生互相的激励,这也是 Keep 保证日活的手段之一。”
这也符合GGV最初对keep的判断——健身社交产品。GGV李浩军认为,Keep将移动社交属性和工具属性相结合,增加了产品的用户黏性,社交分享属性也为其带来了高速持续的增长红利。
然而,在经历一轮烧钱获客后,21年四季度keep月活用户环比断崖式下滑1300万,似乎显示出其用户留存并不牢固,健身社交增加用户黏性的逻辑并不稳固。
“不看视频的时候我基本不会打开。”一位keep订阅用户表示,“而且上面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课程或者运动打卡,也比较单一,我还不如发到朋友圈呢。”
keep的第二个概念,是优质运动视频内容提供方,面前“挡着”小红书。
王宁曾表示,Keep 现提供了多项训练计划,及配套实录视频、语音提示指导。“健身是可以套在在线教育里的。”
其曾就职于猿题库的经历,也成为吸引BAI在2015年A轮下注的重要因素。BAI汪天凡认为,keep是一个在线教育产品。王宁的在线教育从业经验很加分,且在健身行业创业者中,王宁是唯一自己减过肥的。
而通过“死缠烂打”在16年投进keep的五源资本袁野认为,Keep原创性的把健身内容拆解成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填补了过去市场上的空缺,能够满足很多小白的需求。
而今,在优质运动视频领域,小红书已远远跑在前头,并且免费。
从内容生态来看,扎根生活的小红书,已然突破美妆时尚等单一标签,覆盖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品类。据官方公布数据,2020年,小红书上体育赛事笔记同比增长超过1140%,运动健身增长300%。体育内容呈现快速增长。
从用户活跃数据来看,小红书2021年底平台月活已达2亿,是keep的四倍。仅2022年初春节期间的营销活动,就有13万+用户参与其中,总曝光超20亿,比keep公布的全年17亿次锻炼互动还多。
而keep自2018年开始内容收费,直到2020年才从完全自研开始向第三方开放,引入健身KOL,即引入PUGC内容,使得许多原先在keep深耕的运动博主与用户流失,不少便是流到了小红书。
再看更“重”的产品变现,运动垂直电商方面有得物,健康食品品牌更是竞争激烈。
据第三方统计,虽然中国的健身人群在2021年已达到3亿,从绝对值看为世界之最,但付费意愿并不高,平均年支出仅为每人2596元,较美国的14268 元(人民币),只有不到1/5,蛋糕尚且有限。
业内人士指出:“keep的产品基本都是贴牌,利润本来就不高,且每个现有的产品线都有强劲的对手。”在智能硬件和健康装备方面,有老牌专业厂商;在线下业态(实体课程)方面,有乐刻和超级猩猩;食品方面有薄荷健康、ffit8、超级零等新锐品牌。
如此看来,keep的变现难题,似乎还没能看到一条可行的通道。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对于线上健身的热情与耐心也在迅速消退,不能支持keep继续摇摆不定地探索“多元化变现”。
2019年上市的美国互动健身品牌Peloton,一直被视作keep对标标的。其疫情期间一度涨至500亿美元市值,后因欧美疫情常态化,在2022年初迅速遭遇“脚踝斩”,市值已跌至不足百亿美元,近期还频传寻求卖身。
“早期融资太狠,来自机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砸钱‘冲数据’也是为了上市。”投资人士表示。“另外,keep资金链一直比较紧张,而银行现在对互联网公司的贷款发放也趋紧,keep之前就被点名。若没有后续融资,只能先上市自救,之后再找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