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布洛芬巨头逼近跌停#以2.2亿的阅读量登顶热搜。
来源:微博
此前12个交易日内,布洛芬主要厂商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历7次涨停,区间涨幅达94.01%,没想到却突遭资本市场“冷遇”——
昨日,新华制药触及跌停板,截至收盘,报41.44元/股,跌幅达9.91%。
有人不解,疫情政策开放后,遍地都是正在发烧的“小阳人”,布洛芬变得一片难求。在大众眼里,这只新冠牛股可谓前途无量,怎会经历如此巨变?
短暂的高光
“买不到布洛芬。”这是疫情政策开放以来,所有人的真实感受。
登上社交软件,到处都是求药信息:有人的孩子发烧一整晚,无奈在小区群里为孩子求药,有的人翻出了家里早已过期的布洛芬,有的人药在路上却被别人偷了.....
来源:微博
中国可是布洛芬第一大生产国,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布洛芬原料药和40%以上的对乙原料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政策反转过快,感染概率迅速上升,但过去三年防疫,动辄限制感冒发烧等四类药品销售,药店渠道库存极低,经不起这种大规模购买。
而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19年,布洛芬在零售市场和医院的销售量为1.7亿盒左右。2021年,这个数据则下滑为1.4亿盒。销售的下滑,导致厂家对其生产意兴阑珊,现在只能开足马力,提升产能。
不过,据业内人士分析,就算厂家产能足够,恐怕也解决不了现在布洛芬的缺货问题。
上述人士分析,布洛芬的需求爆发过于突然,在医药这个全国性市场,生产及库存资源错配,叠加冬天运力受限,药品跨区跨省调拨难上加难,呈现出到处缺货的乱象。
“其实新华制药一家的产能就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求,但是资源的生产,到配送,到销售端,都需要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布洛芬的价值被一炒再炒,新华制药的价值也随之上涨。
从12月5日到20日15个交易日,其股价从最低21.80元涨至最高48.85元,涨幅超100%,市值一路突破到百亿元。要知道,在此前的20年,它的市值都始终在50亿元左右徘徊。
不过,高光来得块,去得也快。随着布洛芬生产线的全速运转,限购政策的出台,新华制药在资本市场遭遇降温。
新华制药往事
新华制药成立于1943年,是我国第一家化学合成制药企业,也是目前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和出口基地。
最开始它只是一个18人制药小组,为解决抗战时期,军需药品供应紧张而成立。随后其生产从解决军需逐渐向民用过渡,对国内医药事业贡献良多。
比如1950年7月,研制出黑热病特效药,1953年,发明新中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
1996年、1997年,新华制药在全国医药行业中率先发行H股、A股股票,成为国内首家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医药企业,自此走上资本运营道路。
根据招股书,新华制药开始生产布洛芬是在1980年。到2021年,其布洛芬产能为8000吨/年,是行业老二亨迪药业的2倍,市场份额近40%。
这样的行业龙头,上市20多年来的经营业绩却并不突出,只能说是平稳。
营业收入方面,1997年-2021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从9.16亿元增长为65.6亿元;净利润从0.84亿元增至3.62亿元,增速则逐年放缓。这20年,公司的净利率不及6%。在医药行业,这样的净利率明显偏低。
来源:企业预警通
但在布洛芬供不应求的当下,新华制药到底还是走到了聚光灯前,获得了资本市场狂热的追捧。
套现动作频频
这样的追捧让新华制药的股东与高管坐不住了,他们在股价处于高位之时,套现动作频频。
2022年7月27日至29日三天,新华制药董事长张代铭、董事徐列、副总经理王小龙、杜德清、魏长生、徐文辉,董事、副总经理贺同庆及董秘曹长求等人,以22元/股左右的均价,合计套现约670.70万元。
接着是今年11月10日至14日,新华制药控股股东华鲁控股集团的一致行动人华鲁投资,在没有提前披露减持计划的情况下,减持414.32万股股份,套现0.99亿元。期间,新华制药的股价也维持在22元/股的上方。
因为违规减持,深交所还向华鲁投资发出了监管函。
来源:深交所官网
截至今年9月末,华鲁投资持有新华制药共计4123.52万股,占比6.16%,其中,流通股414.32万股。这也就意味着,华鲁投资将持有新华制药的流通股进行了清仓减持。
结语
中国本就是布洛芬第一大生产国,布洛芬的短缺只是暂时的,并且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其产能还将不断提升,“一片难求”终成历史。
新华制药此轮暴涨,掺杂的水分太多,准确说来,更像是资本市场的“一时冲动”。当疫情过去,市场“冷静”,新华制药能否走得更远更好,经营业绩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