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格隆汇
如果要选一个行业,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朋,眼看他楼塌了。
我想,医药会是一个。
这个赛道是过去十年,毫无疑问的超级增长赛道,特别是创新药,收获了无数资本的簇拥,有大投资机构甚至为此喊出“生物医药的寒武纪时代”。
然而,过去一年,一个接一个的“鬼故事”,使得医药板块从大热,到倒灶,再到各大机构、明星基金经理踩雷,股民遭殃,医药板块已经走下神坛。
不过,还是股市那句老生常谈,没有只涨不跌,也没有只跌不涨。
遭遇那么多鬼故事的医药板块,会不会迎来逆天改命的一刻?
01
三杀
说到医药板块大幅回撤,主要就是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是过去太疯狂,本身就存在回调的必要。 像一些刚成立没几年的生物医药公司,什么产品都没有,只有一个故事、一个管线图、外加一堆资本,还有的,就是搭上港股改革的顺风车,轻轻松松登陆香港市场,而且一上来就几百亿,连股神巴菲特都“活久见”。
资本就是这样,看到有钱赚,就跟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
那些年,大量的VC、PE,还有二级市场基金,疯狂地投入到医药赛道,什么CXO、原料药、医疗器械,都轮番被热炒,最后达到只有有一家大机构进入某个票,那个票就轻轻松松来个涨停。
在资本市场,过热带来的永远都是一地鸡毛,没有例外。因为无论多疯狂,最后都是要看成绩单的,当年趁热打铁,成功IPO的医药公司,到现在又有多少能够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
就以PD-1为例,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才这么几家真正做出来,能够获批上市,但是,说自己在研发的公司就有数十家。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么几家真正有得卖,这个赛道就已经变成红海,后面不管上不上,都已经没了想象力。
第二,是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缺乏爆款药。自从PD-1热潮过后,至今都没有再出现一款同样级别的药物,没有爆款药,就没法给资本市场讲故事,画大饼,虽然药企们的研发管线看上去相当丰富,但所对应的市场容量都相对有限,资本当然也就意兴阑珊了。
第三,可能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药企的增长预期被调低了。理由就在集采和医保控费,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爆发,大家习惯性地忽略而已。现在说得最多的逻辑,就是生意和民生之间的矛盾。
简单讲就是,医药要是很赚钱,那民生就会受影响,反过来,要民生,就得牺牲医药的利润。要知道,我们国家医保出的可是财政的钱,现在这种环境,大家懂的,这似乎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在过去一年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点其实和房地产、校外教育、互联网异曲同工。
这三点,可以说是,既杀业绩,也杀估值,甚至连逻辑都杀了,医药步入至暗时刻也就不足为期。
02
反转?
不过,医药始终是强刚需行业,也是被很多发达国家验证过,是能够穿越牛熊周期并一路向上的行业。中国医药行业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别人走过的路,仅此而已。
眼下,中国医药板块业绩、估值、逻辑被杀不假,但如果出现反转,那么就有可能冬去春来。
问题就在于,反转的可能性到底有还是没有?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不妨看一下上文说的几个核心因素有没有边际改善。
首先,回调这个部分应该是差不多了,整体板块估值已经跌到历史低位,不少公司的股价过去一年的股价跌幅,5成、6成、7成、8成的,都不少。
其次,监管这块其实有所放松了,集采、控费这些会一直存在,这点大家不要有怀疑,这是ZZ大环境、财政大环境所致,没什么好说的。但只要市场已经充分消化,达到新的平衡之后,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再次出发,特别是一些已经被集采蹂躏过的药物名单。当然,如果还没有被集采蹂躏过,那却是还得先经过这一劫。
至于新的爆款药,这个就没话说了,行业通常是10年才有一款药出来,从早年的威尔刚,到后来的阿达木单抗,再到PD-1,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现在没有,也不能强求,这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家公司的事,而是全球都没有,全球的公司都在经历这个情况。
不过,重要的是前两个因素止跌,也基本可以确认,医药行业本身已经处于底部位置,再去纠结行业和基本面,没什么必要,现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医药行业本身,而是在宏观和市场环境上。
这两点因素似乎并不友好,现在全球局势也不太平,战争、通胀、疫情的负面影响都还在,经济基本面压力仍然很大,流动性又一直在收缩,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个板块不跌的,除了极少数能够从目前形势中获利的行业,比如旧能源。
宏观经济是决定股市整体行情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国家都在谈论经济出现衰退,消息面上也充斥着各种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的说法,大家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确实悲观。
不过,衰退的另一面,是复苏,越早衰退,就越早出清。到现在这个时点,再去幻想什么软着陆,不是很现实,倒不如索性接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静待复苏的时机。
03
为何要重点关注港股?
香港市场一直是很特殊的存在。
它是一个自由的离岸市场,基本面要看中国经济的脸色,流动性又得看外资脸色,所以今年跌幅非常大,因为这两个因素都不好,A股尚且可以得到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呵护,港股就真的只能听天由命了。当然,这也是自由市场的一大特色,没有绝对的好坏。
但是,香港市场也并非一面倒的悲观,有两个好处是国内无法比的。
一是制度上比较灵活,愿意接纳一些新兴的、锐意走向全球的、敢于接受全球资本审视,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所以港股市场聚集了一大批有潜质的生物医药公司,四大生物医药公司,有三家在港股,还有CXO、医疗器械、原料药等产业链上下游公司;
二是因为制度比较自由,出清也很快。以今年为例,恒生指数,由年初的25000点水平跌到目前的16000点水平,跌幅快4成,创下11年来的低位,恒生科技指数要更惨一些,快一半了。
很多人都会为港股的快速坠落感到无所适从,但我却并不这样看。港股确实正在经历“双杀”,但凭借完善的交易制度,和A股要跌不跌比起来,这反而是有效率的表现。毕竟,不破不立,快破快立。
虽然无法预知什么时候见底,但随着股市不断下挫,估值整体已经到了8倍,已经算比较便宜,继续下跌的话,反而不应该过度恐慌,而是多看看正在一步步显现出来的机会。
实际上,如果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股市,不管是A股、美股还是港股,现在比的绝不是庆幸哪个跌得少,躲过一劫之类的,而是哪个市场出清得快。
这就是典型的逆向投资思维,因为既然处在深度熊市区间,你期待它不要下跌,就是和大趋势作对,和周期作对,不会有好结果,倒不如痛痛快快,早死早超生。经过这么多次的牛熊周期,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一个规律,熊市中哪个市场更快出清,哪个市场日后的反弹就更快。
在这个问题上,港股明显比扭扭捏捏的A股、美股都要好。
另外,正如前文所述,港股市场聚集的医药上市公司不少,这些公司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回撤,基本都处于底部区间,估值真心不算贵了。如果日后中国出现像辉瑞、诺华、默沙东这类大生物药企,那港股就很可能是这些大药企的诞生地之一。如果等到日后长大之后再去看,就晚了,就错过真正的大机会了。
04
结语
在医药股还值不值得投这个问题上,一直都存在很多针锋相对的看法。
一个是强烈看空,理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医疗这个问题上,就不允许赚大钱,何况医疗支出已经占用了太多其他消费,是时候剔除它的商业属性,回归民生属性了;
而另一个,则是继续看好,理由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同时居民消费力也不断提高,更容易发挥追求健康的天性,所以医药行业仍然是成长性俱佳的行业,如果剔除了商业属性,那就没有效率,没有创新可言了。
这两个都不能说错,但如果合起来看,才能触及底层逻辑,对于医药行业,只有将商业和民生有效兼顾,才是最好的出路。
实际上,这也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现今的大药企,都是非常追求技术、追求研发的公司,也只有真正用技术去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才能够收获最大的商业利益。
从国家的诸多政策文件上看,绝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要极端地回归民生,其实国家是非常支持和鼓励药企们做技术创新的,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顺应‘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新趋势,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鼓励生物创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厚植发展优势,培育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
换句话说,国家想要的,是生物药企能够专注做研发创新,拿出实实在在的能够有效治病救人的药物,以此去收获商业利益,而非过度逐利。
所以,结论就只有两个:
第一、医药股值得看,尤其股价、估值已经跌去太多的现在;
第二、必须专注于拥有真正实力的龙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