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由中钢协提出、旨在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的“基石计划”近日获得推进。“基石计划”将主要涉及两类实施主体,一是钢铁企业集团或由其牵头的联合体,二是金属矿业集团。相关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5月铁矿石以三连涨收官,6月伊始,铁矿石主力继续连日大幅上涨,直逼年内944元高点。2021年5月,铁矿石价格一度上涨至1358元,扰动了国内经济运行。铁矿价再次走强,引发市场关注。铁矿石是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材料。钢铁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其消耗量约占金属总消耗量95%左右,大到国防建设,小到生活家电,都离不开钢铁。铁矿石在生铁成本中占比超过60%,其全球贸易量仅次于原油。总体而言,铁矿石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是“基石中的基石”。
数据显示,自从2014年以后,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便逐渐下滑,从开始的15亿吨,变成了2021年的9.8亿吨,其中原铁矿品位仅30%左右(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品位在60%以上)。储量小,品质低,使得我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超过80%,2021年进口11.2亿吨,进口额1.2万亿元,同比增幅接近40%,且进口矿来源中,澳、巴两国合计占比超过80%。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尤其是铁矿石价格达到创历史记录的230美元/吨,极大增加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铁矿资源保障风险。从巴西或澳大利亚开采出的铁矿石到岸成本仅为30~40美元左右,但销售价格却远高于成本价,严重侵蚀我国钢铁企业及用钢企业的利润空间,对钢铁上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后果。
价格波动的背后,正是高度依赖进口导致的定价权缺失,要改变这个“卡脖子”的局面,必须要正面跟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四大矿“掰手腕”。2022年1月,中钢协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四部委上报了“基石计划”,即通过国内新增铁矿开发、境外新增权益铁矿、废钢资源的开发,实现对铁矿石供给和价格的话语权。
除此了全球资源权益、利用方面的梳理,包括金融工具运用,对铁矿石的定价权争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集约化,以拳头对拳头。这一点可以参考稀土行业。一直以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但稀土定价权却是买家说了算。不过,就在202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铝业集团、中国五矿集团、赣州稀土集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研科技集团等五大巨头合并组建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合体金刚”势必推动中国稀土产业走向集约化发展,加强中国在世界稀土市场的定价权。
根据媒体最新报道,志在扭转乾坤的“基石计划”已经获批,且主要涉及两类实施主体,一是钢铁企业集团或由其牵头的联合体,例如鞍钢集团、河钢集团、中国宝武集团等,二是专业化矿产资源企业。如果计划顺利推进,相关上市公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