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发海外策略首席廖凌
● 事件:5月22日,恒指和国企指数分别暴跌5.56%和4.3%,抹去了本轮反弹的大半涨幅
“两会”政策、社会局势、中美冲突、汇率波动对港股市场有怎样的影响机制?当前“危机式”的极低估值是否还存在进一步下台阶的可能性?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 “两会效应”表现如何?
对于博弈大规模政策刺激的交易者而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务实的风格并不喜闻乐见,甚至有一种低于预期的粗略印象;事实上,今年“两会”仍然强调“底线思维”,但并不以强刺激为主要手段。
● 造成周五港股大跌的直接催化剂为“港版国安法”审议
海外机构和香港本地投资者担心去年本地社会事件重演,对香港局势不确定性的疑虑再度增加;也不乏有人担忧香港独立关税地位被取消,导致资金持续大量撤出。短期内,资金流出的风险客观存在,但我们并不认为中长期的“悲观情形”会出现。
● 外资流出更重要的短期诱因在于中美关系
事实上,4月底以来美股和AH市场的风险偏好均受到干扰,未来在海外疫情、美国大选周期之下,中美双边关系短期内仍会呈现出反复的迹象。
● 短期内港股面临资金面和情绪面的双重“逆风”
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快贬、Hibor利率跳涨;另一方面,风险溢价和波动率上行,市场做空比例提升。一个低斜率级别的“外资抽离”逻辑可能再度强化,但充裕“北水”下的“南下逆势增配”仍会形成对冲。
● 港股“极低估值”调整到位了吗?
短期可能面临多重压力,但中期内基本面积极因素可能增加,而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很难出现逆转,因此若市场继续显著回调,“估值下跌、盈利上调”的错配将吸引更多海外和国内长期资金的流入。假定经济环比改善后EPS增长预期趋稳,若估值继续回调6%-7%,恒指动态股息率可能升至4%以上的极端值。
● 策略及板块选择
在配置“高股息+稀缺资产”的核心框架下,我们重点提示关注两个“短期风险”和一个“中期机遇”。第一,香港社会局势不确定性增加,建议继续规避本地股;第二,短期中资强势股可能迎来快涨后的补跌,例如医疗设备、半导体、耐用消费品等;第三,关注中概股回归趋势,中期继续配置优质稀缺互联网及软件服务龙头。
● 核心假设风险
经济基本面大幅下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原油价格继续大幅下跌;香港社会事件恶化。
报告正文
事件:3月中下旬以来,港股在“宽流动性、低波动”下迎来一段难得的超跌反弹;但5月22日,恒指和国企指数分别暴跌5.56%和4.3%,抹去了本轮反弹的大半涨幅。
造成港股市场大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两会”大规模政策刺激落空、人大审议“港版国安法”引发外资流出、中美关系紧张导致的汇率波动等。在全球股市由“无底线宽松+财政刺激”转入“艰难复工+抵抗衰退+刺激弱化”的震荡逻辑之后,港股市场的超跌反弹也开始出现乏力;加上香港社会局势、汇率波动等因素产生的突发扰动,让本已脆弱的市场显得更加“风雨飘摇”。
具体来看,“两会”政策、社会局势、中美冲突、汇率波动对港股市场有怎样的影响机制?当前“危机式”的极低估值是否还存在进一步下台阶的可能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做一个粗浅的解读:
(1)对于博弈大规模政策刺激的交易者而言,“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务实的风格并不喜闻乐见,甚至有一种低于预期的粗略印象;事实上,今年“两会”仍然强调“底线思维”,但并不以强刺激为主要手段。
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几处政策着笔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未设GDP增长目标,而以就业来确立底线思维。背后的逻辑很容易理解,在疫情、经贸冲突等复杂形势之下,如果硬性设定一个GDP目标,经济的着眼点将变成强刺激。尽管类似的设定让大家暂时失去了经济增长的“锚”,然则合乎情理,且中期而言不一定体现为利空,当经济触底回升之际,港股投资者对经济环比变化的态度反而会变得更加积极,有利于修复基本面悲观预期。
第二,关于消费和科技政策,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相对温和,这不及部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报告并没有透露出大规模的消费和科技产业刺激信号,这或许让很多博弈政策的交易者大为失望。
第三,关于基建和财政政策的安排基本符合预期。“赤字率3.6%以上、专项债3.75万亿、1万亿特别国债”的提法基本在预期之内,对基建投资的支持仍然是“三驾马车”中能见度最高的政策取向,这也是“六稳”和“六保”之下的必然。
总体而言,全球疫情和经贸冲突的复杂背景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基调仍保持相当的“定力”,让博弈宽松和大规模刺激的交易机会收窄;又存在一定的“底线思维”,降低了系统性风险,且为后续的基本面边际上修预留了空间。
(2)造成周五港股大跌的直接催化剂为“港版国安法”审议。海外机构和香港本地投资者担心去年本地社会事件重演,对香港局势不确定性的疑虑再度增加;也不乏有人担忧香港独立关税地位被取消,导致资金持续大量撤出。短期内,资金流出的风险客观存在,但我们并不认为中长期的“悲观情形”会出现。
外资的阶段性流出主要基于两个考量:其一,2019年持久的本地事件对香港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海外投资者担心在“港版国安法”实施过程中,叠加立法会委员选举的时间窗口(图1),或再度引发本地事件爆发,因此短期的避险情绪继续上升;其二,全国人大决定审议“港版国安法”的同时,美国方面进行强硬表态,市场担心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以及美方经贸制裁加码。
从外资流向的角度出发,中长期内的“极差情形”包括:独立关税区地位下降后的潜在冲击、中美“资本脱钩”的资金流出、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稳定性的丧失等。考虑到香港金融市场有它自身强大的调节机制,加上未来优质中概股回归潮,我们认为中资股出现类似极端危机情形的概率偏低(参考报告《事件阴霾与港股下跌:虽历短痛,终将修复》,2019-11-14),本地社会事件、关税政策变化和中美冲突并不会动摇港股市场中长期的根基。
(3)相比“港版国安法”,外资流出更重要的短期诱因在于中美关系——事实上,4月底以来美股和AH市场的风险偏好均受到干扰,未来在海外疫情、美国大选周期之下,中美双边关系短期内仍会呈现出反复的迹象。
自4月下旬以来,美国已先后从贸易、金融、科技等多层面向中国挑起争端,中美双边关系快速恶化,冲击最为明显的细分领域包括:中概股、华为产业链、半导体等;
考虑到美国境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经济衰退和失业压力加剧,不排除后续美方借助同中方贸易争端等手段转移内部矛盾,在大选周期临近的未来1个季度内类似风险可能“有增无减”。
(4)综上,在以上因素共同影响下,短期内港股市场面临资金面和情绪面的双重压力,预计市场暂时将遭遇“逆风”:一方面,美元保持高位、离岸人民币汇率快贬、Hibor利率跳涨;另一方面,风险溢价和波动率上行,市场做空比例提升。
资金面来看,周五美元兑离岸人民币汇率突破7.15,而在历次人民币“快贬”期间,跨境资金倾向于流出港股市场避险;此外,3个月Hibor利率大幅上行39Bp至1.01%,香港银行间市场资金偏紧。
情绪面来看,做空比例、波动中枢和风险溢价均出现抬升。部分指标升至极端值,例如恒指成分股做空比例升至25.66%,创下近16个月新高;以10年期美债收益率计算的隐含ERP高达9.4%,高于历史均值+1标准差;但目前的市场波动中枢相对可控,尽管后续可能继续攀升,仍属于“中高”或“次高”级别(参考报告《未来海外市场需要关注哪些风险?》,2020-5-19),而非3月中上旬的“超高”级别。
从北上/南下资金流向来看,北上资金5月23日单日出现了33亿人民币的净流出,相比之下南下资金仍然保持了逆势流入的势头,当天港股通资金净买入仍超过30亿人民币。后续受海外波动加剧、香港社会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拖累,一个低斜率级别的“外资抽离”逻辑可能再度强化,但充裕“北水”下的“南下逆势增配”仍会形成对冲。
(5)港股“极低估值”调整到位了吗?——短期可能面临多重压力,但中期内基本面积极因素可能增加,而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很难出现逆转,因此若市场继续显著回调,“估值下跌、盈利上调”的错配将吸引更多海外和国内长期资金的流入。
今年3月以来,考虑盈利的快速下修,加上市场指数的反弹,恒指和国企指数的动态股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以恒指为例,动态股息率从高峰时期的4.2%以上回落至最新的3.73%,因此部分关注估值的长线资金抱着“边走边看”的心态等待更好的逆向投资时点,中长期来看“基本面和估值的错配”可能触发长期资金买卖行为,而海外波动、本地事件等因素更多是短期冲击,对长期资金的影响更小。
未来港股“极低估值水位”能否出现抬升?考虑到最新估值已隐含了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测,未来基本面的环比改善或推动估值向上回归。最新“自下而上”的2020年恒指EPS增长预测为-15.1%(国企指数EPS Consensus为-9% YOY),隐含了国内宏观GDP增长的悲观情形(参考报告《看多港股,长线价值者的福音-__写在恒指PB“破净”之际》,2020-3-22)。
我们认为,尽管宏观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但后续港股“估值跌、盈利稳”的错配趋于纠偏的概率仍然较高:其一,悲观预期下,市场对经济环比变化态度更积极;其二,盈利下修拖累下降、静态估值进一步回调,可能抬升动态股息率——假定盈利增长预期趋稳,若估值继续回调6%-7%,可能升至4%以上的极端值。
(6)投资策略:继续规避香港本地股,关注中资强势股补跌,布局中概股回归。
从海外市场走势来看,欧美复工后的疫情长尾风险仍然存在,加上债务违约“压力测试”、经济衰退和盈利下修、刺激政策效应边际弱化,未来1-2个月存在波动抬升、估值回调的压力。短期而言,汇率波动、香港社会局势变化、中美双边关系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加大港股市场回调风险。但港股极低的估值已隐含了海外“危机模式”和基本面下行的悲观情景,短期显著回调后我们反而建议对港股更加积极。
布局思路方面,在配置“高股息+稀缺资产”的核心框架下,我们重点提示关注两个“短期风险”和一个“中期机遇”:
第一,香港社会局势不确定性增加,对本地股的基本面和估值带来双重冲击,加上汇丰控股暂停分红引发的“高股息陷阱”,建议继续规避本地股;
第二,短期中资强势股可能迎来快涨后的补跌,例如医疗设备、半导体、耐用消费品等;
第三,关注中概股回归趋势,中期继续配置优质稀缺互联网及软件服务龙头。港股市场创新的上市制度利于优质中概股第二上市,中长期将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尤其将为互联网、软件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提供“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