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时推出稳地产政策有何用意?招商证券认为,第一,对冲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第二,发展仍被置于优先位置。
稳地产政策的效果如何评估?招商证券表示,今年的房地产政策放松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需求,效果不算理想;第二阶段是保项目,取得一定效果,然各界主体的谨慎预期和经济数据几无改善;第三阶段是保主体,标志性政策就是此次《通知》,是对18-21年全面去杠杆的一次均值回归,预计此次政策将产生积极效果,有助于房地产业发展回归正反馈。
稳地产政策如何影响地产链?招商证券表示,经历供给侧去产能后,率先恢复供给能力的房企可能会将现金流向后端倾斜,然后再考虑土地库存回补。如果明年商品房销售低位企稳/弱复苏,则地产链格局将是前端同步弱复苏+后端高增长。当前形势的演进验证了此前判断,且更偏向于所预设的积极情景,招商证券也相应微调了定量结论。
以下为其最新观点:
根据报道,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此时推出稳地产政策有何用意?
第一,对冲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同一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在“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后,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从“二十条”内容来看,短期的政策优化方向主要是根据“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减少防疫对人的直接影响,例如缩短密接和入境人员隔离期、取消次密接判定和中风险划定、调整高风险区外溢人员隔离要求、缩短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隔离期等。而正如联防联控《通知》中所提到的,“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当前形势下,虽然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下一阶段的疫情走向和经济社会影响仍然存在较高不确定性。
在此情况下,稳妥化解其他重点领域的风险、保证社会经济各方面平稳健康发展,更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我们曾在《3季度经济数据点评》报告中提到过,“疫情冲击和房地产冲击对‘后奥密克戎’时期经济减速的贡献大约各占一半”,作为与疫情“并驾齐驱”的风险因素,房地产相关政策的“优化调整”正逢其时。
第二,发展仍被置于优先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提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要跻身“高收入组”的前2/3,年均GDP增速至少要达到4%,而今年前3个季度的GDP增速仅为3.0%。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必然会有所降低,然而短期现实是,房地产数据在过去两年已经经历了连续大幅回落。例如,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将从2021年的18亿平降至14亿平,新开工面积更是从2020年的22亿平降至2021年的20亿平、再降至今年的13亿平。除去金融属性,房地产业本身仍然与民生息息相关。适当减缓房地产的下行趋势,既有利于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低风险,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稳地产政策的效果如何评估?
回顾过去,2018-2021年,房企走上全面去杠杆之路。2018年资管新规,压缩影子银行、切断前端融资;2019年三道红线,为房企杠杆水平强制设限;2020年房贷集中度管理,对开发贷投放形成硬约束;2021年地方加强预售资金监管,锁定房企最主要无息负债来源。这一轮去杠杆相当于对房地产业的供给侧去产能,房企陆续陷入债务和流动性困境。也因此,早在去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开始走弱之前,土地出让和房屋新开工面积就已经明显回落,房企供给能力减弱、信用风险上升,随后也开始波及地方的土地财政收入。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政策自去年底有所松动,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需求,发生在今年上半年。这一阶段的政策表现为,各地基于因城施策的购房政策陆续松动,放松尺度逐渐小幅加大,涉及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多个方面。然而政策效果不算理想,9·30系列政策也未能扭过局面,商品房销售面积保持两位数负增长。
第二阶段是保项目,发生在今年下半年。年中交楼风波发酵之后,各项房地产数据又下一个台阶,风险加速释放。这一阶段的政策以保交楼、稳民生为核心目标,出台2000亿元保交楼专项贷款。政策取得一定效果,8-9月竣工面积同比降幅明显收窄,然而各界主体对房地产业的谨慎预期以及销售、拿地、开工等经济数据仍然几无改善。
第三阶段是保主体,发生在今年年底,标志性政策就是此次《通知》,是对18-21年全面去杠杆政策的一次均值回归。《通知》要求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保持债券融资基本稳定、保持信托等资管产品融资稳定,从表内、表外各类融资渠道对房企融资予以积极支持。
解铃还须系铃人,预计此次政策将产生积极效果,有助于房地产业发展回归正反馈。一方面,房企是房地产项目的建设主体,保主体就是保项目,且有利于提高房屋交付质量;另一方面,当前购房需求低迷,既与人口等长期因素和疫情等中短期因素有关,也与居民信心有关,主要体现在对房企项目交付风险的担忧,因此,保主体、保项目也同时有利于保需求。
国别经验的视角也可以提供一些积极信息。回顾历史,日本/韩国与我国有一定相似性:新开工规模在购房主力人口(20-44岁)见顶后出现第一个大顶,随后快速回落(类似我国2013年前后);数年后再度上行,出现第二个大顶,之后又快速回落(类似我国2020年前后);至此房地产的长期中枢趋于下行。然而要注意的是:1)这种长期回落并非单边持续下行,而是“回落-企稳-再回落”,即大周期之中仍然嵌套小周期;2)短时间的快速回落一般出现在危机时期(1992/1998/2008),即长期的下行压力因短期危机事件集中释放,随后的企稳则对应了危机缓解和政策放松。
对我国来说,过去几年的房地产融资紧缩和疫情冲击类似日韩的“危机时期”,而当房地产积极政策落地后,“危机”缓解的概率明显上升,明年房地产各项数据继续大幅回落的风险显著降低。
三、稳地产政策如何影响地产链?
客观地说,长期的人口因素不可逆,中短期的疫情因素也尚没有缓解,在一线城市限购不放松的情况下,预计居民信心改善带来的商品房销售复苏力度将是相对温和的。一线城市限购不放松是本轮政策与2014-15年的最大差别,没有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效应的带动,投机需求将继续被抑制,单靠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释放很难带来大的脉冲。
在此情况下,经历供给侧去产能后,率先恢复供给能力的房企可能会将现金流向后端倾斜,即优先保障存量项目的竣工交付,然后再考虑土地库存回补,即前端的拿地和开工。因此,如果明年商品房销售低位企稳/弱复苏,则地产链格局将是前端(销售/拿地/开工)同步弱复苏+后端(安装投资/竣工)高增长。
我们简述并微调结论如下:预计商品房销售面积4季度至明年年初筑底,2023年增速0.2%-2.9%(今年-18.3%);新开工面积4季度筑底、明年上半年明显回升,2023年增速4.9%-13.0%(今年-37.8%);施工面积年底至明年年初企稳后回升,2023年增速-1.6%~-0.5%(今年-7.1%);建安投资年底企稳、明年小幅回升,2023年增速1.6%-5.5%(今年-8.4%);房地产投资明年2季度震荡回升,2023年增速-3.5%~0.0%(今年-8.1%);中性预计竣工面积今年年底增速初步回正,2023年上升到20%以上(今年-10%)。
风险提示:
国内疫情压力超预期。
来源:招商证券
作者:研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