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据渠道消息,1月11日宁泉汇享信托计划2年封闭期系列产品正式在兴业银行私行渠道发售,并在15日达到100亿的募集上限,提前募集结束。
为此,宁泉资产执行董事杨东还给投资者写了一封感谢信,称今年市场风险与机会并存,公司将在合适机会出现前耐心等待出击。
有意思的是,杨东此前刚在宁泉资产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A股新能源板块的风险。报告显示:“我们不认为现在是投资光伏、锂电、电动汽车股票的好时机了。”
而这一看空行为也引来了同行的“回怼”。老牌私募神农资产总经理陈宇发布《大战正酣,岂言退兵》,表示此时退兵是“不讲武德”。
在看空新能源的同时,宁泉资产也表现出一定的谨慎。2020年12月的月报中其股票仓位仅为45.6%,权益和债券基金占比仅为0.86%,货币基金、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占比是46.89%。
不过在看空并留下半仓权益仓位之际,宁泉资产却在发行新基金,而且新基金规模募集达100亿。这样的行为让投资者直呼“内行”,前期的看空似有为新产品造势之嫌。
依附于兴业系
对于私募机构而言,与少数销售渠道深度绑定属于比较激进的做法。但作为2018年才成立的百亿私募新秀,杨东却并不在乎。
这或许与他的个人资源禀赋有关。在创办宁泉资产之前,杨东长期在兴业系内任职,与兴业系交集密切,这自然对其后期的事业有帮助。
2018年“奔私”之后,杨东鲜少公开露面,但“闷声”管理规模突破百亿却成为业内热点,而这得益于兴业系的代销能力。
本次宁泉新产品大卖的背后同样离不开兴业银行的大力支持。事实上,在产品还没有正式募集前,兴业银行已经提前进行了多番预热。
自2020年12月15日起,兴业银行在其私人银行微信公众号上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杨东的旧文,包括《杨东:致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宁泉杨东十大金句》《杨东:真正的牛市可能已经悄然开始》等多篇文章。而在文章中,杨东被称为兴业银行的老朋友。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兴业银行帮其代销私募产品。
2020年3月末,宁泉资产在兴业银行等渠道发售一款私募产品,开售一周左右已经募集近80亿元。
新发行的私募产品名为“兴业信托·宁泉兴悦N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产品定向投资于宁泉资产设立的私募基金。除此之外,该私募产品封闭期2年,认购门槛为50万元。
显然,兴业信托也在背后支持宁泉资产。企查查数据显示,兴业信托的大股东为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持股73%。
在兴业系鼎力“扶持”宁泉资产的同时,宁泉资产也毫不避嫌,旗下产品的托管人均为兴业系。
资料显示,宁泉资产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上备案的46只产品中,只有两只产品的托管人是国泰君安,其余托管人为兴业证券和兴业银行。
此外,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资料显示,宁泉资产的核心成员皆为兴业系背景。总经理李智峰2001-2018年均在兴业证券任职长达17年,曾是泉州分公司总经理。合规风控官傅树钊在2010-2018年曾任职于兴业证券市场部、财富管理部和机构部。
杨东其人
依附于兴业系的宁泉资产显然与杨东的履历有密切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杨东生于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2-2003年在兴业证券任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务;2003-2017年在兴业基金任总经理。
从杨东过去的履历来看,最显赫的一段履历在兴全基金。在任职兴全基金总经理时,其于2007年股市6000点劝投资者赎回基金、2015年股市高位公开高喊风险,劝大家谨慎买基金,也因此被称为“业界良心”。
不过2017年,杨东因“个人原因”作别兴全基金,告别公募基金行业一年后,在2018年正式创立宁泉资产。
中国基金业协会资料显示,宁泉资产成立于2018年1月9日,同年3月27日完成登记备案,4月20日公司首批5只产品“宁泉致远1/2/3/5/6号”正式成立。截至1月17日,宁泉资产一共备案了46只产品。
据悉,早在2020年4月份的时候,宁泉资产就已经突破了百亿规模,而这距离公司首只产品成立仅两年时间。
虽然跻身于百亿私募行列,但宁泉资产旗下却有多只产品的收益并没能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典型的比如“宁泉致远20号”。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宁泉致远20号”成立于2019年6月5日,采用股票策略,2020年11月6日之后,该产品净值才开始有更新,截至12月31日其最新累计净值仅为1.0198。成立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该产品累计收益率仅为1.98%,远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44.87%。
而“宁泉致远20号”并非孤例,宁泉资产2020年3、4月份成立的“宁泉兴悦系列”51只产品,截至去年11月份更新的收益率总体介于23-26%之间,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在30%以上。
尽管业绩不算出色,但是宁泉资产的规模却在不断膨胀,此前报道显示,宁泉资产管理的规模已经超过200亿元,再加上此次募集的100亿,总规模或超过300亿。
然而靠着杨东的个人光环造就的百亿规模护城河显然并不牢固,私募行业最后比拼的仍然是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