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的天价年薪风波落幕不久,威马传了坏消息。
全员降薪,紧衣缩食,走到“自救”的关口。
高管降薪一半,员工发7成,补贴也没了
11月21日,一封威马董事长沈晖的内部信在网上流传开来。
沈晖在信中表示,为应对资金压力,公司管理层带头主动降薪一半,采用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包括:
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的基本工资;
其他员工发放70%的基本工资;
调整公司发薪日,从次月8日发放上月工资调整为次月25日发放上月工资;
本年度不再发放13、14薪及年终奖,暂停发放购车补贴。
而这些内容早在10月完成沟通。
另据媒体报道,一位威马员工透露,公司的人事架构天天变,最近也不造车了。
可见,威马的情况比外界看到的要严重,不仅销量上不去,钱估计要见底了。
在新势力的交付榜单上,威马成了“隐身玩家”。断断续续的销量公布,在外界看来,威马正在逃避掉队的现实。
2019-2021年,威马分别交付1.28万辆、2.19万辆、4.42万辆,增速远不比蔚小理。整体销量上,2021年,蔚小理均超过9万,威马却不及他们的一半。
进入2022年,威马的掉队趋势更加明显,前三季度总销量仅3万,“蔚理零”突破8万,小鹏破9万,哪吒则突破11万大关。
回想2019年末,沈晖曾表示:“如果未来两年我们还站不稳脚跟,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不争气,是自己的毛病。”
3年过去,沈晖这段话似乎给出了威马的症结所在。
在那不久,沈晖还和美团创始人王兴打赌,威马会成为行业TOP 3,不然就给他送外卖。现在看来,这顿饭应该有着落了。
曾受资本宠爱,如今上市艰难
一开始,威马也风头无限,有一个传统车企出身的创始人,拥有最大的融资力度,销量也一马当先。
威马与蔚小理合称“新势力四小龙”,沈晖是唯一有造车经验的创始人,其他三家则自带互联网基因,彼时外界也对威马投入不少期待。
融资上,威马如鱼得水。据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威马历经12次融资,累计融资超350亿元,是新势力中最高的,投资方还包括上汽集团、红杉中国、百度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威马的D轮融资高达100亿,打破当时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大单轮融资纪录。
一开始,威马确实不负众望,2019年的交付量仅次于蔚来,2020年位列第三。
可惜下坡路来得很快。2021年,别家的销量步步攀升,向万辆大关靠近,威马徘徊在5000辆。
销量不如意之时,威马在资本市场上也不太顺利。
2020年9月,威马冲刺科创板,次年却被爆暂缓申请。反而蔚小理三家陆续登陆资本市场。
直到今年6月,其转战港股,暴露出其资金短缺,再度引起大家的关注。
招股书显示,威马营收由2019年的17.6亿营收,涨至2021年的47亿元。但2019年-2021年,威马分别亏损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累计亏损超过174亿元。
截至2021年末,威马有息负债已接近百亿,但现金储备只有41.56亿元,是蔚小理的1/10。按其2021年的亏损情况,还能耗一年,也就是到现在这个关头。
目前,上市一事未尘埃落定,威马或要继续熬苦日子。
那么,威马为什么一手好牌打成这样?
自建工厂走弯路,产品缺少亮点
沈晖对建厂有着深刻执着。他曾表示,“如果我选择代工生产,我会每天睡不着觉。”
于是2019年,威马投资建厂做到了年产能25万辆。但尴尬的是,威马没有迎来销量爆发,融资得的钱,年底只剩下了4亿元。
事实证明,自建工厂并不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决定因素。像现在得到市场认可的蔚小理,一开始都选择与传统厂商合作。
投入大量钱建的厂,也没帮威马做出有效的竞争优势。反而在最重要的产品上,威马投入甚少,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OTA等新能源车竞争的重点上,没做出大亮点。
2019年-2021年,威马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93亿、9.92亿和9.81亿元。相比之下,2021年,蔚小理三家的研发费用均在30亿以上,今年一季度也都突破10亿元。
更麻烦的是,威马一直深陷质量争议,还被央媒点名。
2020年,威马EX5连续5次自燃,让其不得不召回1282辆电动汽车。长期以来,其陷入锁电投诉中,有的车主升级后续航里程减少了15%。
对于客户反馈,威马的售后服务令人难言满意。而活跃在微博的沈晖,对此一声不吭。
自燃风险+里程焦虑,让用户对威马的耐心日益下降,销量也随口碑渐渐下滑。
结语
作为“造车四小龙”之一,威马与其他新势力们的差距越拉越远,走到降薪,勒紧裤腰带的窘境子,无疑是令人惋惜的。同时,这也说明新能源造车竞争的激烈。
而沈晖将公司命名为Weltmeister,原是带着成为“世界冠军”的美好寄托。现在看来,理想或得要先放一边,争取活下去成了它目前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