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调控收紧后,很多房企由于遇到资金链危机,几乎全部都采取了收缩策略。
土地市场上很多房企的身影开始逐渐减少,而到了今年这种情况越发加剧。
最近不少城市的第二轮土拍已经结束了,大家可以拿着放大镜去找找以前耳熟能详的那些房企的身影,还能不能找到。
最近又有几座城市结束第二轮土拍了,我补充上去。
长沙:永州嘉信、湖南建工、望城城投、新地源置业+天人建设、中联重科、湖南麓谷发展集团、中国铁建+智谷投资、招商蛇口、中冶、广泰领峰、越秀
成都:华润、华发、人居集团、越秀、蜀道、中铁、武侯资本、金泰恒业、鲁能置业、中铁建
广州:越秀集团、海珠安居、珠实地产、保利、广州交投、广州城投、宝信
……
清一色望去,全是央企国企占主导,民营房企就没几家,整体的占比估计2成不到。
厦门、福州、北京都仅有一家民营房企拿地;
长沙广州武汉和宁波基本上看不到民营房企的身影;
成都、青岛、杭州、苏州、合肥这些城市有零星民营房企拿地,也是地方性的房企为主。
过去那些经常抢占头条的品牌民营房企几乎隐身了。
下面这张表格,明明显示的是top30房企,但表单里只出现了16家房企,大家是否觉得奇怪?剩下14家去哪里了?
表 1:2022年6月TOP30房企拿地情况
数据说明:6月拿地数据时间段为6月1日-30日。TOP30选取房企为2022年1-6月销售榜单(全口径)。房企按当月新增土地成交总价排序。数据来源:CRIC。
答案是,全都消失在土地市场了。
Top30房企缩水剩下16家房企,不仅仅是6月份,我看回之前三四月的数据,Top30房企只剩下12家房企。
后面的本来还有:
阳光城、融创、中梁、蓝光、新城、绿地、荣盛、新城、正荣、世茂、雅居乐、金科、禹州、恒大、合景泰富、祥生、融信、富力、新力……
但如今这些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消失大半年时间了。
不仅在土地市场上消失,十多年前,大量地方性房企以上海虹桥为梦响殿堂。
2000年,闽系房企世茂和旭辉率先将总部迁至上海,开启了“迁都潮”。
图片:真叫卢俊
21世纪商业评论统计从2016年至2021年,大约共有28家房企将总部迁至上海,但凡有一点规模都要去上海建立新总部,方便他们融资扩张。
但是去年开始,随着房地产行业大洗牌,这些房企开始逐渐撤退上海了。
祥生集团彻底离开上海,就连办公室也退租了;
恒泰低调搬离;
蓝光办公室人去楼空;
弘阳把重心迁去了南京;
……
上海的租金贵,现在房企最缺的就是钱,就连员工工资都付不起,怎么负担得起昂贵的上海写字楼租金呢,撤退是必然的。
现在摆在房企面前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1、美元债压顶。
在2016年之前,房企的融资每年都在增长,最高峰是在2020年,2021年调控之后就开始大幅缩水。
但是之前借的钱到期了就得还,以前房企的办法就是借新钱还旧债,就和普通人还信用卡的道理是一样的,房企也不见得多高级。
问题是,房企现在借不到这么多钱了。
中指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为3417亿元,但同期发行规模只有2068亿元,那剩下的1349亿,这些钱怎么还,还不起只能暴雷。
更糟糕的是,下半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约为3102亿元,其中7月到期规模高达830亿元,是历史最高的一个月份。
现在房企是真的没钱还了,除非突然对房企融资开闸,不然等待房企的结局就是暴雷。
2、融资难。
这点我昨天有提到,今天就不多费唇舌了。
境外融资是别想了,境内融资也找不到突破口,银行始终不敢借钱给这些高风险的房企,他们现在就是躺平摆烂的状态。
3、tingdai风波的后续影响。
烂尾的大多数都是这些民营房企,可想而知接下来他们的期房去化率会更差。
最近这一周,出现烂尾楼的城市,期房成交都在减弱,购房者都跑去二手房市场了。
即便选择新房,也是优先国央企,风险太的民营房企就像是过期的饭菜一样没人要。
所以现在就等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一样。
说实在的现在即便给资金链紧张的房企融资了,他们也不敢拿地,毕竟还有员工工资、供应商的结款、一大堆停工项目等着复工……
但是不拿地就意味着将来退出房地产行业,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已建好的房子代表房企的过去,而土地储备代表着房企的未来,就连投资方在投资房企的时候,也是根据房企的土储来估值的。
现在大多数民营房企直接放弃了土地市场,其实也就意味着放弃了未来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土地,就无房子可卖。
这两天我看有些城市,比如福州已经开始出台“现房销售”的相关试点政策了,这对于手上没钱,实力又不强的民营房企来说,等到他们的命运就是
收缩,乃至关门?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