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未消,病毒卷土重来,2022年的生活,难!最近两天,铺天盖地又传来日本地震海啸的消息,难上加难。
311大地震10周年才刚过去,昨夜11点34分,日本福岛、宫城多地区再次发生7.3级强震,为去年以来的最强震。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预估将有1米高海浪拍岸!
地牛大翻身,导致4人死亡,208万户大规模断电,瞬间陷入漆黑一片,街道民宅一片凌乱,2.7万户人家紧急撤离家园!
隔着海洋,中国沿海地区也稍微感受到了震感。
而除了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对于看客,最醒目的字眼,莫过于“福岛”二字。
这挑动了人们沉睡已久的那根神经:会不会再次发生核泄漏?
据当地媒体报道,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5号涡轮机房曾出现火灾警报,但最终没有火情扩散,放射性物质监测值也没有变化。
福岛第二核电站1号和3号机组乏燃料池冷却泵,一度停止工作,发生过热问题,目前已抢救解决。
至于宫城县女川核电站、茨城县东海第二核电站以及青森县原子能相关设备,均没有收到异常报告。
总体上,正如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记者会上所表示的,日本各地核电站在地震后并无大的异常。
我们的忧虑,似乎有些多余?并不是。
曾令人又爱又恨的核电,其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启着。
01跌落,重启
过去一年,在碳中和背景下,经济复苏、传统能源投资不足、新能源波动性等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更加剧了供应危机。
在此背景下,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颇受冷遇的核电,又重新回归各国政府视野。
而关于核电的优点,老生常谈了,再简单提一下。
1.除短暂的换料维修外,不收季节和气候影响,能以额定功率长期稳定运行。2.燃料成本,比火电、风电、光伏都要低。3.在碳排放方面,仅次于风电和水电。4.发电效率高,在利用小时数上远高于其它电源。
曾被视为能源转型重要抓手的核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大力发展、对发达经济体实现碳达峰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进入新世纪后,它却渐渐被抛弃。
核电占比最高的法国,虽然长久以来都将核电作为主力电源,占比高达70%,但距离上一次新建核电站,也已经过去了14年之久;丹麦、爱尔兰、葡萄牙和奥地利决定继续保持无核电状态;长期支持核能的德国,在默克尔任内宣布弃核,西班牙、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紧随其后。
在美国,本土已有三十多年未新建核电站,关闭运核机组与核电站的进程还在加快;韩国,在2017年也全面取消新建核电站计划。
“弃核”的不仅是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跟上。巴西、印度纷纷暂缓核电建设,连原本想发展核电的非洲,也转向其他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
国际能源署曾预计,全球核电装机到2025年将减少25%,到2040年减少三分之二。
为何沦落到如此境地?
有几点原因。
1. 核电站建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本身就“不清洁”,且电站寿命到期后很难处理核废料,请神容易送神难;
2. 建设周期太长,成本也太高;
3. 最重要的,安全性难以保障。尤其在福岛核事故后,所有人都成了惊弓之鸟,一阵反核浪潮也随之兴起,尽管这种事故很少发生。
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前,日本的核电占比是25%。尽管后来日本又陆续重启了9座反应堆,但目前的核能占比仍只有7%。
再联系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还引发出新的担忧:核电站可能会被人为摧毁。
几天前,乌克兰境内的扎波罗热核电站爆炸,迅速占领全球媒体头条,所有人都被吓得不轻。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谁能保证这些核电站,在战争中绝对不会出现事故?
毕竟历史上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就发生在乌克兰。
假如核电站爆炸,想象图
在抛弃核电的潮流下,想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只能加快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丰满。
试看今日之欧洲,因为过于依赖进口能源,不得不经历一段时间缺油少气的困境。为此,有国家已经开始考虑减缓碳中和,重新启用正在逐步淘汰的煤炭等能源。
在艰难时刻,原本讨人嫌的核电,再次变得可爱起来。
02两种声音
纵观全球能源变革形势,实现碳净零排放是各国政府努力奋斗的目标,但每个国家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也不同,很难强求用相同的方式实现减排。
譬如,对欧洲国家来说,燃气为啥不够用?拿去发电了。为啥拿去发电?因为风电不够用,煤电不让用,核电不准用。
即便俄乌冲突停息,设法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过度依赖,仍是欧盟国家必须要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核能是为数不多的选项之一,也是无奈之选。
作为应急之举,上月末,德国曾考虑转变核能政策,延长现有核电站使用寿命,摆脱依赖俄罗斯能源的困境。但在权衡利弊后,依旧选择放弃核能。
当地时间周二,德国环境部和经济部宣布,延长核电站的成本与风险,超过了有限的利益,本土仅存的三座核电站将于今年关闭,实现“彻底弃核”。
目前,德国已关闭14座核电站。而全面停止核能发电,数千吨级充满核废料的核电站关闭后,不会立即拆除。首先放射性物质需在冷却池中冷却至可运输状态,随后将其储存在临时仓库中,这一过程需5年时间。此后则留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核废料究竟该放至何处?
更重要的是,如何填补能源空缺?
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目标是在2045年实现碳中和,欧盟则是2050年。
那么,放弃核能,能否实现这个目标?
据IEA数据,2021年,德国核电发电量占比11%,燃煤发电量则比2020年增长25%,打破煤电连续8年下降的趋势。化石燃料占比增长,也使得德国全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大大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人均排放量为法国的6倍以上。
而今年底的核电完全退出计划,必然会使得化石能源使用比例进一步增加。
除比利时、奥地利、卢森堡、西班牙坚定弃核,在欧盟其他国家普遍推广核电的背景下,德国该如何达到碳中和目标,是个大问号。但可以确定的是,德国人的能源成本,将一年比一年高。
原本,德国作为欧盟中最大的经济体,老大哥的这些举动,本应该带动更多国家弃核,然而事态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欧洲国家开始赞成发展核电。
核电机组装机冠绝欧洲的法国,从去年开始,频频为核电带盐:若放弃核能,欧盟不可能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2月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大规模重振核电计划:为了减少国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并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法国需要立即实施“机构性”能源生产项目——在未来几十年,发电量增加60%。
马克龙的演讲,确认了法国核电政策的大方向,这也是欧洲国家最明确的核能发展计划。
目前,法兰西已经将核电作为优先议题,拨出10亿欧元支持小型核模块化反应堆建设,并游说其他欧盟国家,把核电纳入可再生能源投资,以期获得更多建设核电资金。
重启核电,也已成为欧洲国家的主流观点。
目前,在27个欧盟成员国中,共有13个国家运行着103座核放反应堆,发电量占整个欧盟四分之一以上,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法国。
也就是说,欧盟如果放弃核电,至少要为四分之一的电力,寻找新的来源。在供应越来越紧缩的环境下,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IPCC和IEA一致认为,若少了核能的重大贡献,实现零排放更加困难,且需要付出重大的经济代价。目前,已经有12个欧盟国家,明确表示将把核能纳入清洁能源转型计划。
仅依靠一种能源,这肯定是个死胡同,唯有押注可再生能源与核能。
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领域,长期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欧洲重启核电,是否代表着一种趋势——带动全球核电行业走向复苏?
的确是的。
3月6日,菲律宾总统杜尔特尔称:考虑到需求和天然气资源预计枯竭的趋势,核电将在满足能源需求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菲律宾电价已处在亚洲最高位。根据民调,79%公民赞成政府修复现有核电站,65%赞成建造新的核电站。
3月10日,美国还和菲律宾签署了《民用核能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协议,美国将帮助菲律宾重启其核电项目。
此外,1月17日,巴西已开始为新增核电机组选址;1月21日,俄罗斯与菲律宾签署小功率核电站建设意向性文件;印度、南非等国同样计划大幅扩建核电,在满足本土电力需求增长的同时,利用“清洁”的核电降低对煤电的依赖……
中国也不甘示弱,过去因为福岛地震的原因,大家对大力发展核电的问题噤若寒蝉。但是,我们在核电的研究上却一直没有停步,并建成了全球第一座四代核电站。
以往,核电站需要大量用水来冷却,所以基本建在沿海地区。而第4代核电是用的气冷,这就完美地解决了选址问题。以后,我们可以把电站建在西部的沙漠里,远离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防止类似福岛事件发生,然后用特高压输送到城市。
今天,在两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积极、安全、有序地发展核电。到2025年,全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要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
总之,各种趋势都在表明,世界范围内,核电复苏的脚步越来越快。
03尾声
国际石油价格,早就超过100美元/桶。而地缘政治的风险,更加凸显出依赖化石燃料的风险。按照道理,现在是加快转向新能源,摆脱污染燃料的好时机。
但首先要明确一点,新能源产业才刚刚起步,尚处于“襁褓”之中,很难同时兼顾能源的稳定与安全。至少在未来几年,传统能源仍是主流。
其次,更换化石燃料的基础设施,毕竟需要时间。比如在2021年,电动车在挪威出售的汽车占比达到65%,但与2013年相比,全国石油需求仅下降不到10%。
此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来推动经济增长。
所以,现在有两种观点:
为保证能源的安全与稳定,各国对新能源的投资可能受到干扰;化石燃料价格飙升,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究竟会走向哪种结果,得看外部的黑天鹅何时真正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