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地产掀起了一股“优化“风。
“今天你被优化了吗?”成了地产人之间的问候语。
最近,“优化”风又刮得特别猛烈。
一份典型房企裁员名单在网上大肆流传。
看着这截图,十分惊悚,吃瓜群众估计看的很爽。
绿地裁员40%,金科裁员20%并暂停拿地,花样年裁员30%,阳光城部分区域裁员40%,合景裁员比列暂时不知,海伦堡、中南、禹州纷纷裁员......
我看了一下,目前截图内容还没完全得到证实,但部分房企给出的答复并不乐观。
万亿房企绿地被曝出裁员40%,据报道有知情人士否认了这个数据,但为了减小人力成本,绿地确实有裁员的动作;
一向被称为“宇宙房企”的碧桂园,海外项目传出裁员。
截至今年6月,碧桂园大马分公司在过去18个月历三轮裁员,只剩下500名员工。而2019年员工人数还有1700人。
据了解,这家“大马最大的外国房地产发展商”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只卖出了森林城市不到10间的住宅和分层房产,业绩十分惨淡;
最倒霉的还是风波不断的苏宁置业,21届管培生才入职一个月,职场生涯还没开始,就收到了解约协议书,还说如果不签就不让过试用期,但协议书里有很多霸王条款。
据内部人士透露,应届生基本全部裁掉,老员工裁了1/4,总共裁了一半。
合景泰富的裁员情况不清楚,倒是企业内卷文化搞得轰轰烈烈,每天晚上不到9点不能下班,还要拍照为证。
这画风,真够奇葩的。
我以前有个同事,据说只要晚上加班,就拍一杯办公桌上的茶杯,然后配个文艺风的文字“岁月静好“,“深夜,更容易让我思考工作“之类的,发个朋友圈,主要是给领导看的。
一边是大房企裁员风声鹤唳,另一边,很多房企已经悄无声息地倒下了。
今天,我打开人民法院公告网,截至今天9月7日,今年递交破产文书的房地产企业已经有278家。
这啥概念? 算下来平均每个月有30家房企破产,每天约有1家房企倒闭!
其中虽然主要是一些地方小微企业为主,但仍然不乏知名的房企,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佛山颐盛,是上海三盛宏业旗下的公司, 三盛宏业连续十年获得“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地产企业”,在3月申请破产;
安徽元一,在合肥很有名气,却倒在了7月。
前两天跟一个房企员工吃饭,也跟我反馈,现在地产行业内,悲观的消息很多,地产行业要大洗牌。
为啥会这样呢?
归根结底还是这行业被压制。
今年以来,楼市调控的次数已经达到了400多次,这365天还没过完呢,调控次数都超过一年的天数了。
调控的重点也从过往的简单压制消费端,收紧限售、限购等,延伸到金融端、土地供给、二手房指导价等等,可以说大杀器通通都祭上了。
1. 先从金融端说起。
2020年“三条红线”出台,对房企划分为“红-橙-黄-绿“四档进行管理,直指房企融资命门。
这样做之后,开发商融资就越来越难了呀,你们应该知道,房地产是一个强金融行业,需要大量资金,没有钱会出大问题。
房企不仅不能借钱来拿地扩张,而且部分债务的偿还也需要依靠销售回款。
这样资金压力大,资金链很容易断裂。
到2021年8月,已经有超38只涉房债券违约,相比2020年多了20只,规模达到了587.2亿元,比2020年多出265.2亿元。
咋办?为了活下去,房企只能压缩成本。
2. 再看土地端。
借钱难,不像以往能够阔绰地拿地,加上有些不好的地也没必要拿,拿地数量减少,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员工。
据说有房企成立了新的区域公司,但是一年都拿不到地,整个投资部被撤销了。
民企挑战更大。
很多项目对资金成本、政企关系、产业资源的要求很高,很多地方政府把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深度捆绑,在卖地时就对买家设置了很多的门槛,一些民营房企根本玩不转。
同时,今年推出了土地供应“两集中”。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之前分析过,集中土拍的问题了吧。
22城集中供地,影响有多大?| 深度分析
当时我就说了,集中供地只会让小房企越来越惨,大房企利润也会摊薄,但是无益于降房价。很多人出了政策一顿乱解读,就是这次事件的解读,让我知道市场上很多所谓砖家根本不懂房地产。
果然,在第一次土拍时,房企们恐慌性抢地,导致利润空间压缩。
杭州龙头房企滨江说出“拿到的土地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率”的言论,让业内为之一颤。
现在集中供地的政策也修改了。
你想想,拿地建房的利润都是负的,只能节流。除了压缩工程投入,让房子的质量更差,再一个就是裁员了。
说真的,我真的很担心这两年建的房子的品质,大家这两年买到的房子估计质量堪忧了。
3. 看需求端。
今年楼市调控频发,很多城市的楼市都蔫蔫的。
就拿深圳这个领头羊来说,二手房参考价把二手市场吓尿了,新房市场也受影响,除非是性价比高的优质盘,不然很难卖得动。日光盘数量对比去年少得不是一丁半点。
再一个因为新房限价,开发商的利润很低。今年A股近50家已披露半年业绩预告上市房企中,近一半中小型房企预告亏损。
销售业绩不理想,哪里有钱养得起那么多人呢?只能断臂求生。
总的来说,一是借不了钱,二是卖房回笼资金困难,导致开源很难;另一边拿地数量减少,或者拿地后算不过账来,裁员节流是自然的。
种种情况都表明房企生存质量并不乐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哎!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如履薄冰。
看到这种形式,能说明啥趋势呢?
归根到底,是脱虚向实,是国家对共同富裕的追求。
从教培到娱乐圈到房地产行业的整顿,并不是孤立的事件。
一是因为过去资本横行,资源分配不均,竞争越来越不公平,已经影响了民生;
二是对有资产泡沫的产业要整顿,把资本驱赶进实体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如新能源,碳中和,卡脖子(如半导体,医药等)
最终打破竞争中存在的不公平,抑制资本,脱虚向实,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我其实反复说过两个思维。
第一个就是顶层思维。
时代的一粒灰,是落在每个人头上的山。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逃不脱,离不开。
择学,择业,要读懂高层意识,了解政策走向。
第二个就是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掌握主动权。
任何人生的决策,这两个思维是基础。
具体到买房,给几个小建议。
第一,优选一二线核心城市,三四线城市最好只留一套就够了,未来一二线城市的房子还会更值钱,因为一二线城市人口还在导入。
上次那个【住有所居】的会,很多人根本不仔细看,有个细节,说的是一二线仍然是住房供给短缺的,三四线是剩余的。这个基本判断,我相信背后有数据支撑。
第二,在小城市买房,不要选择一些小开发商,一定要选,新房优先选现房。
第三,选对房企,不要碰小房企,还有那些踩中了三道红线,陷入债务泥淖的房企。
比如蓝光,华夏幸福等等,大家自己买房前也搜一下。
另外,时刻保持学习的姿态,买房真的越来越是一门技术活了,如果你只是临买房才来学习关注,注定会被市场收割。
买房对人生如此重要,千万不要战略性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