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峰医院大火折射养老之困

公司来源:时代财经APP2023-04-26 15:11阅读:8338

来源:时代财经APP

北京长峰医院的一场大火,已致使29人丧失生命。截至4月21日14时,在院治疗的患者仍有39人,其中危重患者4人,重症患者17人。

遇难者与伤者多为老人,他们不仅罹患疾病,甚至多数处于失能状态。官方披露的患者数据显示,在29名遇难者中有26人为住院的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1.2岁。其中,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有21人。而在院治疗的患者中,4名危重伤病员平均年龄为82.3岁,多患有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室壁瘤等基础性疾病;17名重症伤病员平均年龄74.5岁,多患有肺癌、肾癌、继发性癫痫、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衰、帕金森综合征等基础性疾病。

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或卧床不起,火灾逃生难度加剧。而这只是国内失能老人面临的困境之一。

目前,我国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超过1.9亿,截至2021年年底,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一方面,失能老人在生活中难以自理,生活质量下降,生命尊严受损;另一面,家庭在此过程中护理负担增加,经济压力随之而来。

近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下称:长护险)逐渐试点执行,已经让不少失能人员的困境得以缓解。截至2022年6月底,长护险试点已经覆盖49个试点城市的1.45亿人口,累计约178万名失能人员能享受到社保“第六险”的待遇。

但这远远不够。

“从试点地区看,长护险存在筹资水平和基金使用率低、收益面窄等问题,而且筹资主要依赖基本医疗资金结余。”在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分论坛“医疗领军峰会—协同高效·医疗保障新未来”上,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称。

49城设长护险,180万失能人员享待遇

近年来,长护险逐渐下沉至各省市,许多失能老人的保障问题暂时得以缓解。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长护险制度是通过多渠道筹资建立社会统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和专业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又被称为社保“第六险”。

2016年,国内共有35个城市启动长护险制度试点。2020年9月,试点范围扩大至49个城市。长护险试点6年多以来,已经覆盖了49个试点城市、1.45亿人口,在这一过程中,近180万名失能人员享受到了长护险的待遇。

在2020年国家医保局、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近年来,部分地方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制度框架、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公开数据可知,长护险主要是围绕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展开。也就是说,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的,且正接受医疗机构或康复机构的规范诊疗的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则可依规获得长护险的保障。

在资金筹集上,长护险以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为主,由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分担。最终予以失能老人的保障,平均报销水平约为70%。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家庭往往面临着护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从理论上来讲,长护险的持续推行的确为失能家庭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

实际情况来看,以青岛为例,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护险制度,比2016年的全国试点长护险提前了4年。2016年,青岛将保障人群从职工扩大至城镇参保居民,这一做法将那些没有工作单位,但处于失能状态的人群纳入保障体系之内。2018年,青岛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职工生活照料待遇,并于2021年建立了城乡一体的长护险制度。换句话说,在该体制之下,职工和居民在长护险的保障中保持一致。

截至2023年,长护险制度覆盖了青岛917万参保职工和居民,累计支付长护险资金47亿元,使得超过10万余名重症失能失智人员及其背后的家庭获得保障。

覆盖面有限,标准不一等问题突出

我国长护险发展仍处于探索初期,相比约4000万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群,其现有的覆盖范围仍然极其有限。而北京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超过7700万人。

面对庞大的失能人群,长护险能为失能家庭赢得的喘息空间远远不够。就长护险本身而言,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标准不一、服务供给能力滞后等。

“长护险可持续发展问题待破解。”陈竺表示,失能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需求旺盛,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仍处于试点解决。而在试点过程中,筹资水平和基金使用率低、收益面窄等多种问题凸显。

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决定了失能老人是否享受或享受哪一级别的长护险待遇。但当下,失能老人等级评估仍然存在包括重复评估、标准不一、结果不一,数据不互通等问题。

“当下,失能老人评估标准不一,且重能力轻需求。”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在《关于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提案中》表示,尽管,2021年国家医保局出台《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从国家层面统一了失能评估标准,但该标准也只涵盖能力评估,缺少对实际需求的评估,导致服务供给的精准度较低,造成服务供给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因此,陈竺强调,要想稳步建立长护险制度,一方面,需要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的评价评估标准,建立并完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认定、等级平等等标准体系和管理方法。

基于此,才能减少错位,为长期需要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瑞士再保险瑞再研究院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22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 ——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城镇地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缺口约为9217亿元,而到2030年和2040年,这一数字将分别达1.9万亿元和3.8万亿元。

一直以来,长护险在资金筹集上主要依赖于基本医疗资金,而近年来,商业健康保险在长护险的产品和服务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上述论坛中介绍,比如保险公司参与社保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因为社保组织的长期护理保险在一部分地区是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的,这个保险公司在经办中,对处于需要护理状态的人不但要提供费用资金的支持,还要负责提供链接护理服务。养老保险主要给予养老金,自己去养老。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检、健康咨询等,保险公司还设立康养中心,提供各种服务。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需要多方共治,协同高效,政府需要监管,需要社会监督,需要医保医疗医药三方配合互动。”魏迎宁称,“另外,在医疗保障内部,医疗保障有社会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实际活动中有很多交叉之处,也需要凝聚权利义务关系更好地开展配合合作。”

“长期护理保险,尤其是商业护理保险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一个成功案例,但无论是我们还是中国的监管,或者国内的从业人员,都有信心挑战自己,中国能不能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在商业护理保险上可以做成功的市场。”在上述论坛上,瑞士再保险中国区寿险与健康险再保险业务负责人张永强表示。

财通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